威斯尼斯人wns2299cn官网版

新闻动态
宋朝到底在做啥?300年都拿不下的燕云诸州,朱元璋一年就搞定_将领_军队_北伐
发布日期:2025-08-19 16:46    点击次数:199

《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》

翻开中国历史,有一段领土争夺战特别让人费解。

燕云十六州,这块战略要地,从石敬瑭割让给辽国那天起,宋朝祖孙几代人绞尽脑汁、费尽心思,却300多年都没能拿回来。

可明朝建立后,朱元璋派兵北伐,居然一年就把这块“硬骨头”啃下来了。

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?为什么同样是中原王朝,实力差距竟然这么大?

从大都入手,常遇春一战成名

说起朱元璋当年打下江山可不是靠嘴皮子,而是真刀真枪拼出来的。

展开剩余89%

1368年,也就是洪武元年,朱元璋派出他的王牌将领常遇春,率领精锐部队直奔元朝首都大都(今北京)。

要知道,这位常遇春可不是一般人,在明军将领中那是数一数二的猛将,打仗勇猛得很,又特别善于临场应变。

元朝末年,朝廷早已腐败不堪,皇帝妥懽帖睦尔整天忙着享乐,对国家大事心不在焉。

军队也是散漫无纪律,将领们各自为政。常遇春率军北上时,元军竟然没有组织起有效抵抗,眼看着明军长驱直入。

常遇春进军神速,加上徐达在侧翼策应,明军很快就攻破大都城防。元顺帝见势不妙,仓皚逃往上都(今内蒙古)。

明军接管大都后,整个燕云地区的元朝守军纷纷投降或撤退。就这样,燕云十六州在失落了300多年后,一朝回到中原王朝的怀抱。

老百姓看到这一幕都傻眼了:这么难啃的骨头,朱元璋手下的将领们怎么就这么轻松搞定了?要知道宋朝可是费了好大劲都没拿回来的啊!

北伐两次全失败

回头看看宋朝的表现。

宋太宗赵光义在位时,可是把收复燕云十六州当成了头等大事。他心里憋着一股劲,一定要把哥哥赵匡胤没完成的事业继续干下去。

公元979年,宋太宗亲自率领十万大军北伐,气势汹汹杀向幽云地区。开始还挺顺利,拿下了北平(今北京南部)。

但好景不长,在高梁河一战中,宋军遭遇辽国精锐骑兵伏击,损失惨重。这一仗打得宋太宗灰头土脸,只能灰溜溜撤军。

没过两年,公元986年,宋太宗不信邪,又发动第二次北伐。这次他分兵三路,想要一举拿下燕云。

谁知道辽国早有准备,宋军在战术上处处被动,最终又是一场大败。潘美、杨业等名将全都铩羽而归,杨业甚至在战斗中壮烈牺牲。

这两次失败对宋朝打击太大了。宋太宗心灰意冷,从此不再提北伐的事。

后来的宋朝皇帝们也逐渐放弃了武力收复燕云的想法,转而寻求和平共处。

1005年,宋真宗和辽签订了澶渊之盟,宋朝每年向辽国进贡大量白银和绢帛,换来边境的和平,只收回了涿、瀛、莫三州,离完全收复燕云十六州还差得远呢!

"杯酒释兵权"埋下祸根

宋朝为什么收不回燕云十六州?问题可得从赵匡胤说起。

这位宋朝开国皇帝当年可是靠兵变夺得江山的,所以对军队和将领心存戒备。他害怕历史重演,就想出了著名的"杯酒释兵权"计策。

赵匡胤在一次宴会上,劝说功臣们交出军权,改任文职。表面上看是提拔,实际上是解除他们的兵权。

这一招高啊,不流血就把握军队大权的将领们全都架空了。

从此宋朝实行严格的"兵将分离"制度,将领不能直接指挥士兵,军队被分割成互不统属的小单位,调兵必须层层请示。

赵匡胤还有句名言:"燕晋未复,遽可谓一统太平乎",表面上看是有收复燕云之志,但实际上他把注意力都放在了巩固内部统治上。

他推行"重文轻武"政策,提拔文官打压武将,军队地位越来越低。

赵匡胤死后,这些政策被后继者们发扬光大,结果就是宋朝的军事实力越来越弱,北伐收复失地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小。

宋朝不是没有好将领。狄青就是个例子,他打仗很厉害,可惜被文官集团排挤,得不到重用。

到了南宋,岳飞立志收复失地,结果被秦桧等人害死。宋朝的军事人才就是这样被自己人埋没的。

军队管理大不同

反观明朝,朱元璋身边是真不缺能打仗的人才。除了常遇春,还有徐达、蓝玉等一批开国名将。

徐达智勇双全,是明军北伐的总指挥,他制定的战略非常灵活,根据敌情随时调整。蓝玉勇猛善战,在多次战役中立下大功。

朱元璋对军队的管理也和宋朝完全不同。他创立了"五军都督府"制度,统一指挥全国军队。

又设立"卫所制度",军队平时屯田自给,战时快速集结作战。这种制度既保证了军队的战斗力,又避免了将领拥兵自重。

朱元璋虽然也提防功臣,但在北伐期间,他给予将领们充分的作战自主权。

徐达、常遇春等人可以根据战场情况灵活指挥,不用事事请示。

这就是为什么明军能够快速推进,一年之内就收复燕云十六州的重要原因。

北伐期间,明军将领们配合默契。徐达负责总体战略,常遇春负责突击要点,蓝玉等人负责侧翼掩护。

元朝军队虽然人数不少,但早已失去战斗意志,面对组织严密、指挥得当的明军,根本不是对手。

时机选择很重要

成败还有一个关键因素是时机选择。宋朝北伐时,辽国和金国都处于强盛时期,国力军力都很强大。

辽国统治者们积极经营燕云十六州,把游牧民族的骑兵优势和农耕文明的经济基础结合起来,形成了强大的综合国力。

宋军北伐时,辽军可是全力以赴来抵抗的。

金灭辽后,宋朝曾短暂收复过燕云地区,但很快又被金国占领。南宋时期,蒙古崛起,横扫欧亚大陆,更别提收复北方失地了。

而明朝收复燕云时,元朝已经是风中残烛。

元顺帝荒淫无道,朝政混乱,民不聊生。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,元朝军队疲于奔命。

这种情况下,明军北伐简直是天时地利人和。元军虽然在数量上还有优势,但士气低落,组织涣散,根本无力组织有效抵抗。

1368年明军攻克大都时,元顺帝逃跑的狼狈样子,和当年辽国精锐骑兵在高梁河痛击宋军的英勇形象形成鲜明对比。

可以说,明朝收复燕云十六州,不仅是因为自身强大,也因为对手已经衰弱到极点。

《——【·结语·】——》

宋朝内部制度有问题,军队战斗力不行,再加上对手强大,300年都没能收复失地。

明朝则是内政外交都处理得当,抓住了历史机遇,一年就完成了宋朝的梦想。

历史就是这么有趣,它提醒我们:实力才是硬道理,时机也很重要,没有这两样,再美好的愿望也只能是空想!

【免责声明】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。

资料来源:《宋史》《明史》《中国古代军事战略与政治制度研究》

发布于:山东省